戳泪点感觉中暑,他来了个楼梯降温趴

半岛全媒体记者王鑫鑫“夏天最考验疾控人,那些汗流浃背的身影和一饮而尽的空瓶,都让我说不出的心疼。”当在朋友圈敲下这行字的时候,宋卫东的眼睛又湿润了。她是青岛市即墨区疾控中心主任,这个夏天奋战在抗“疫”一线,队员们一边流汗,她一边流泪。虽然她也重伤在身,但她的眼泪不是为自己而流,而是为他人流。中暑晕倒、电解质紊乱送急诊、心梗安装支架、疝气动手术、肌肉拉伤、韧带撕裂、家人离世、焦虑抑郁……在抗击新冠疫情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和队员们组成的这支“特战队”里,每个人都拼尽了全力,伤痕累累。寻找密接者、为入境人员采样、支援烟台检测核酸样本、冷链车全区配送新冠疫苗……炎炎夏日,冒着高温酷暑的“烤”验,他们继续用坚守和行动诠释着奉献担当的疾控精神。全力种“苗”,即墨区疫苗覆盖人群超百万刚刚过去的一周,即墨区疾控中心接到了紧急支援烟台核酸检测的任务,当天凌晨,主任宋卫东紧急召集实验室人员待命,随后,6名队员火速从四面八方的家中赶来,一直等到凌晨2点才接收到千余份样本。检测人员戴好尿不湿,穿好防护服,将自己泡在实验室里,开启连续的“白+黑”模式,马不停蹄地忙碌。经过几个日夜的奋斗,终于完成了分配的检测任务。眼下,新冠疫苗接种任务仍是重中之重,宋卫东安排了9辆冷链车,往返即墨和青岛市区接收疫苗,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流程,赶在最短的时间内下发到全区30多个接种点。据统计,截止到8月7日上午11点,即墨区接种新冠疫苗总剂次剂次,覆盖总人数人。“三伏天”全副武装,中暑频发宋卫东于四年前因工作调动至即墨区疾控中心担任主任。庚子新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她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挑战和考验。从那时起,她的朋友圈画风突变,变成了工作日志,经常看到她在凌晨发圈:“夜以继日,披星戴月,疾控人,今夜无眠”凌晨两点,疾控人,出发““中暑倒下去,明天还继续”““31℃高温,早晨6点半出发,一整天几千人次,应检尽检”“已经连续吃了70多天的盒饭和泡面,今天包顿饺子给大家改善下伙食”……在风雨中逆行,在险境中出入;既是参与者,也是记录者。她用笔和镜头记录着并肩作战的战友们的感人瞬间。作为外人,我们也时常被他们的艰辛和不易打动。在采访中,宋卫东数次哽咽,她声音颤抖地吐露内心的焦灼:“这么热的天,我真的好担心他们,我的‘小花’,我的‘老战友’都在冲锋陷阵。”岛城的三伏天是出了名的“桑拿天”,即便什么都不做,单穿着汗衫吹着空调,都有人抱怨热,然而,却有这么一群人,全副武装着受尽高温的折磨。“强烈的窒息感和压迫感,会胸闷、憋气。”宋卫东如此形容防护服下的感受。她说,虽然即墨区暂时没有本土的确诊病例,但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出现疫情,他们都要联动起来协查,因为人员是流动的。所以,他们最近的任务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完成密接者的流调管控,二是完成入境隔离人员的采样,但是新冠疫苗的注射配送。采样时面对高危人群,他们必须做好防护措施。我们很难想象,为了防护得当,他们如何去武装自己。两层防护服、一薄一厚两层口罩、护目镜、面屏、鞋子外面还有鞋套……单是把这些装备穿戴好,就已经大汗淋漓了。然而,这对于应急队员们来说,“烤”验才刚刚开始。他们要拖着应急箱,来到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的酒店,楼上楼下,挨个房间敲门沟通,为他们采样。这是一场体能和耐力的拉锯战,一顿操作下来,人气喘呼呼,防护服里“汗”流成河。换装时,前胸后背全部打湿,裤管、袖管、鞋子里甚至能倒出水来。他们也是血肉之躯,每天七八次往返酒店采样,几乎每天都有中暑的。有一次室外温度高达35℃,根据工作安排,中心卫生检验科副科长徐鹏到隔离酒店为入境人员采样,长时间、高强度的采样工作透支了他的体力,在坚持采完最后一个样品后,他出现了头晕、恶心、浑身无力等中暑症状。医院紧急治疗,但从事医疗工作的他觉得就是轻度中暑,在同事们的帮助下,脱掉了外面的防护服,只剩里面薄薄的一层隔离衣,顺势趴在隔离酒店的楼梯上,用相对凉爽的地面降低自己的体温,趴了一会儿之后他又重新站起来,身体还未完全恢复就又投入到工作当中。他趴在楼梯上虚弱的样子,被有心的同事随手拍下,实在太戳人泪点。还有一次,年轻的疾控“小花”黄琦慧从早晨6点半便开始采样,马不停蹄一直忙碌至中午,高温下长时间的工作让她的体力消耗殆尽,在回程的车上突然出现了急症,面部肌肉抽搐变形,手脚挛缩僵硬,呼吸急促,紧急送医确诊为中暑导致的电解质紊乱,紧急输液一天一夜才纠正过来。当时,宋卫东闻讯第一时间赶到了急诊,看着病床上面色苍白的黄琦慧,她心疼地只掉眼泪。“我觉得无比愧疚自责,感觉自己没有保护好这些孩子,无法跟他们的父母交代。”宋卫东事后仍心有余悸。令所有人震惊的是,黄琦慧刚有所好转便主动申请上班。对此,宋卫东感动地说:“我的同事们都有这个‘毛病’,生怕自己生病连累了其他同事,谁都不敢掉队,大家都前赴后继、争先恐后,现如今我们坐在一起聊起来,仍然感动地泪水涟涟。”加班至凌晨,摔伤股骨颈记者采访中得知,宋卫东本人受过重伤。那是年元旦前,连续加班加点工作多日的宋卫东,这天又奋战至凌晨。刚好下了一场大雪,路面湿滑,天寒地冻,她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不小心摔了一跤,没想到摔成了重伤!当时躺在地上动弹不得,缓了十多分钟也不见好,吓坏了在场的同事,赶紧拨打医院。检查结果是股骨颈骨折!伤势太重,必须立马手术。从摔伤到进手术室,坚强的宋卫东没掉一滴眼泪,进手术室前还不忘给大家交代接下来的工作。敬业的精神感染了医护人员,担忧的同时不自觉地竖起了大拇指。手术做完,3根长达8厘米的钢钉将陪伴她终生。长长的钢钉被钉进骨头里,也钉进了宋卫东的心里,它们好比一枚枚勋功章,见证着艰辛的抗“疫”路上疾控人的执着坚守。术后修养的日子,她在病房里心急如焚,挂念一线队员的安危,也担心工作的进展是否顺利。伤痛在身,情绪积压在心,有一天,她突然接到单位一名老同志的电话,说亲手给她熬了鲫鱼汤,自己冒着严寒骑自行车送到了病房楼下,让她务必喝完。热乎的鲫鱼汤和温暖的话语,让宋卫东彻底卸下了故作坚强的外壳,泣不成声。痛哭过后,擦干眼泪,她知道,工作需要她,同事们需要她。康复训练的日子里,她吃尽了苦头,重新开始学坐起,学站立,学行走。从助行器到双拐到单拐到人扶到独立行走,她花费了数月的时间完成。如今,她早已回归工作岗位,指挥调度,事无巨细,一切照旧。只不过,伤病的后遗症还持续存在,在空调屋里开完会后,一下子很难直接站起来,必须尝试着慢慢活动开关节才行。然而,繁重的任务和巨大的压力让她顾不上怜惜自己,必须要做雷厉风行的“女强人”。忙于战“疫”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田建震来即墨区疾控中心时,正是疫情攻坚战吃紧的时候,他基本上吃住在单位里,24小时值守,最紧张的那段时间每天睡2~3个小时。收集预警信息,追踪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撰写流调报告,经常是通宵达旦。他与病毒死磕,却忽略了常年有病的父亲。父亲在年春节前就感觉病情加重,因为他一直不回家,父母以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去了武汉,不忍心让他工作分心,连住院都没有告诉他。这时,妻子主动把老人接到他们家里来,让老人可以看看孙女和视频中的他。老人说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们是支持他的,唯一的要求就是他要保护好自己,要平安。就想听听他的声音,他们才安心。那天,一个电话不期而至,电话里传来姐姐沉重的声音:“咱爸走了。”在抗击疫情期间连续多日未休息、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自认为足够坚强的他,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他也不是无坚不摧,也有着平凡人的脆弱疲惫。他感到无比愧疚,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如果自己能早点带父亲就医,病情也许就不会这么严重……崩溃过后,他很快理顺了情绪。在父亲去世以后,他竟然向所有人隐瞒了这一消息,仅请假一天处理父亲的后事。他没向单位说自己的困难,把一切的困难都留给了妻子,妻子一边照顾伤心的母亲,利用间隙完成自己的工作,一边照看还年幼的孩子,克服疫情严控的诸多不便,主动扛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他的事迹很快在单位传开,大家都心疼他,要照顾他,他却说要以疫情防控大局为重。还有59岁的离退休老同志,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危险场所消杀,还有的因为劳累过度突发心梗安装了心脏支架,有的突遇意外导致肌肉拉伤、韧带撕裂,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也值得掌声和喝彩。年,即墨区疾控中心被评为青岛市工人先锋号、青岛市文明标兵单位、即墨区最美劳动集体、即墨区道德模范集体。即墨区疾控中心这支“特战队”,医院里的医护人员那么瞩目,但也是这场疫情阻击战中的主角,他们挺身而出,不分昼夜,他们在不同战“疫”岗位上展现出疾控人冲在前面、守在一线、连续奋战的风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97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