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党员,我先上
武汉,抗击疫情的主战场。
有战场,就有战士。在这群勇往直前的战士中,有一批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先锋,他们主动请缨,到最辛苦、最劳累、最危险的前线,誓死冲在队伍的最前列,他们是共产党员。他们当中有前方的医生、护士,也有后方的建设者、城市运营者,他们冲锋在前,用勇气和智慧为一线将士们做出表率。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这些冲锋在最前线的党员,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他们都义无反顾,向前走,不回头。
老将:17年3次主动请缨冲在最前线
彭志勇在病区工作期间
1月31日,医院重症医学科。
经历了几天的雾霾天气,江城武汉终于迎来一缕灿烂的阳光。53岁的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端坐在办公室,语气铿锵有力,但仍然难掩满身的疲惫。今天凌晨两点多,他才从黄石会诊完赶回来,上午又忙着抢救两位重症患者,今天只睡了2个小时。
作为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算上这次,这是彭志勇17年来第三次冲锋在防疫救治的最前线。
17年前的SARS疫情暴发时,彭志勇参与会诊、抢救多位重症患者;年禽流感暴发时,他也主动请缨,在前线负责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如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他带领医院ICU团队,再次冲锋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我是一名老党员,又是科室主任,我不冲谁冲,我不带头谁带头?”彭志勇说得很平静。为身先士卒,他把ICU当成第二个家,几乎24小时都在科室,累了就在办公室沙发上靠一会。
28日晚,坚守了半个多月的彭志勇终于得空第一次回家。才睡了几个小时,凌晨4点又被科室的电话叫醒。原来病房里收治了一位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急需他前来指导救治。彭志勇二话没说,医院。一番忙碌之后,窗外已是蒙蒙亮……
“疫情就是集结号。不光是我,每位医护人员都是战士。”彭志勇说,重症科党支部有30多位党员,每一名党员都带头冲锋,连续作战近一个月,没有一人退缩,“大家都想尽力多救治一名患者,这不仅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更能给社会以战胜疫情的信心。”
彭志勇和他的同事们
抗击疫情,除了勇气,更需科学精神。作为一名防疫救治前线的老将,他经验最丰富,也最小心谨慎。他按照对待SARS疫情的标准进行病房改造,严格制定流程,规划好医护人员的进出口。正因如此,本来最容易感染的ICU病房,余名医护人员只有1例轻度感染,感染率极低。
重症病房里都是危重病人,危险系数高,病人状况差。为了给患者以信心,彭志勇坚持亲自查看每一位病人。隔离服一穿上就是5个小时,不能脱,也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对于年过五旬的彭志勇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但他从无怨言。
危重病房的病人各自病情不一,每个病人都要根据其身体状况给出一套相应的方案,每个方案,彭志勇都要亲自参与。医院接诊了一名从黄冈市转来的老年重症患者。当时患者一直发热,血氧饱和度不断下降,经过气管插管等抢救无明显好转,呼吸困难,医院都不敢收治。病人转到ICU后,经过会诊,彭志勇决定为其启用“人工心肺”治疗,帮助他恢复正常血压、心跳及维持呼吸功能,让肺部得到充分休息。为帮助他早日脱离生命危险,医护人员密切监护病情。最终患者平稳度过观察期,转出ICU……
“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长,症状指征也不明显,更容易传播。我们每天都不敢懈怠。”彭志勇说,每当看到重症患者康复出院,自己再辛苦也不觉得累。
“入党誓词里有一句话:‘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彭志勇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疫情面前,重症科党员冲锋在前,全员集体上阵,没有一个人退缩。如今,ICU收治的40余名患者中,八成患者已通过救治成功康复。
小兵:我是党员,危急时刻我不上谁上
“妈妈,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大年初一,轮班休息时,听着手机里5岁女儿稚嫩的声音,胡龙霞终于绷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平复心情后,她又给自己打气:“我一定要坚强,抗击疫情,就是在保护我的家人。”
32岁的胡龙霞是医院肿瘤中心的护士,她医院。这是武汉市医院,收治了大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我是党员,危急时刻我不上谁上?”那次抽调,肿瘤中心只需要派一名护士,但胡龙霞觉得自己责无旁贷。去年10月,她曾在武汉军运村医疗中心感染科做志愿服务,有一定的经验。
即便如此,胡龙霞还是没敢和家人说实情,只是轻描淡医院支援一段时间,可能不能回家过春节了。
医院后,胡龙霞不停地给自己心理暗示:有最高级别的防护标准和规范的操作流程,自己不需要怕病毒。但当她穿上防护服、隔离衣,戴上口罩和防护面屏,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时候,还是慌了:“我觉得病房里到处弥漫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很危险。”
确实很危险。随着疫情的发展,医院收治的轻症确诊患者陆续被转走,重症和危重症病人成了胡龙霞们救治的重心。因为病情严重,这些病人一刻也不能离人,气管插管、血透护理、擦拭、翻身等等,护理工作不仅繁重,而且需要与病人密切接触,操作稍有不慎便有感染的风险。
在一线,医护人员们不仅工作繁重,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胡龙霞说,“我一遍遍告诉自己要坚强,我们挺过去了,武汉也就挺过去了!”
护士们的工作是“三班倒”,晚班是从下午5点到凌晨1点,8个小时里,一个护士要管两到三个病房,而且她们尽可能做到不吃不喝不去厕所。不仅是因为穿脱一次性防护服会花费较多时间,还因为防护物资紧缺,需要节省着用。
每天下班脱下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早已被汗水浸透,鼻梁骨和颧骨被口罩箍得生疼,手上的皮肤也常常泡脱了皮。
作为一名党员,胡龙霞时刻冲锋在前。有一名患者肾功能衰竭,需要做血液透析,但是几个从其他科室抽调的护士都没有经验,不敢动手。胡龙霞看着机器上迷宫似的管子也犯晕,但她还是主动请缨,向前辈学会了操作方法,也给自己增加了工作量。
在重症病区,胡龙霞的许多操作都是有创的,但她依然平安无事,CT结果正常,前几日病毒核酸检测也是阴性。1月30日,新的同事接棒,胡龙霞开始到酒店隔离观察。回顾这些天在抗疫一线的经历,她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党员、一名医护工作者应该做的事,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战线上,我只是一名小兵,很多同行付出的远远比我多……”
群像:与时间赛跑的党员突击队
1月31日凌晨1点,医院施工现场灯火通明,上百台吊车、挖掘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一片喧嚣。这里,从开工之日起就承载着千万武汉市民抗击疫情的希望。
“实现‘火神山速度’,靠的是一支擅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而这支队伍的核心就是党员突击队。”施工现场,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项目经理张正林哑着嗓子说,从1月25日项目上成立党员突击队以来,陆陆续续已经有多名党员加入。这些队员们是工地上真正的“拼命三郎”,他们按照工种分成8个小组,24小时鏖战,不仅承担了大部分调度协调和指挥工作,还与劳务工人一起下场干活,掀起了一轮抢工热潮。
凌晨两点多,29岁的党员突击队成员黄甜终于忙完了手头的工作。打开家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