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有我,守沪前行杭州援沪医疗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4月的天乍暖还寒,上海疫情呈现快速蔓延之势,战疫号角再次吹响。医院闻令而动,迅雷出击,火速集结医护人员加入浙江援沪医疗队,驰援上海。
医院
人驰援上海,已奋战12天!
此轮上海疫情发生以来,医院3月29日派出人核酸采样队赴上海支援,内含1名副院长带队,1名院感专家、1名医务科副主任指导具体工作,市长刘忻等为医疗队送行。3月31日,派出3人核酸检测队赴湖州支援,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孙雍容等送行。4月2日派出2名护士加入浙江省援沪血液透析医疗队。4月3日派出15医院医疗队出发上海支援,市委书记刘捷、市长刘忻等送行。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始终坚守在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3月29日,杭州援护医疗队组建,征集令一发出,短短不到半小时,名市一人纷纷主动报名加入其中,其中有中共党员、年近五旬的老前辈、刚踏入工作岗位的98后……大家怀着一样的目标: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援沪医疗队里一位年纪最大的名字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院感科主任王淑颖。50多岁,本可以派出一位科员执行此次任务。但她不放心,刚结束“两会”就踏上赴沪征程。她始终强调,健康、平安、零感染是政治命令。变异后的新冠病毒,可能面临很多未知性,她说如果她不来,更睡不着。从援沪医疗队一组建,王淑颖就开始忙碌。作为感染防护组指导对杭州队队员的工作做感控实时滚动提醒。成立杭州感控督导群,实时提醒风险,并就现场提问实时回答指导。大家出发核采任务,她也没闲着,穿上防护服走在大家前面,一一督导大家的防护工作,上海核采工作位点多,她就一个点到另一个点,逐个巡查,及时提醒阻断可能暴露风险;等所有人安全脱掉防护服后,她才开始着手脱自己的。每次任务下来,她的后背早已湿透,双手也因汗液而泛白;当大家回到驻地开始休息,她又开始着手总结白天核采工作中的不安全或不够规范的地方,然后一遍遍找车长、组长、组员开会,对于第二天的工作提出具体的指令。至目前,王淑颖在出发前编写感控指引的基础上,在委领导指导下,防护组针对工作实际情况已编写感控指引4份;对队员工作中的感控行为进行监督、风险提醒和提出建设性意见,如建议防护物资中增加洗鼻器等;对全员多次进行防护用品穿脱视频学习培训,对35名司机分批进行现场感控要求培训等。有了王淑颖的督导,大家都充满信心——战胜疫情,零感染返杭。
名单里还有引人注意的当数这几位:郑永科、韩霞萍、王林飞……年2月9日凌晨,名杭州援汉医疗队逆行,郑永科副院长作为领队,带着大家奔赴武汉加入抗击新冠疫情前线,克服诸多艰难险阻,所管病区患者悉数康复出院,坚守“一个不少零感染”的指令带着杭州医疗队归杭。这次再次作为领队出征上海核酸采集任务,变异后的新冠病毒传染性、隐蔽性更强,郑院长一直冲在第一线。
韩霞萍当年负责保障多名杭州援汉医疗队的生活医疗物资、消毒隔离等后勤工作。这次援沪医疗队,她说:“照顾大家,我有经验”,便投入物资等整理工作中去了。
说起王林飞,两年前出征武汉时,小儿子还不满三岁。此次援沪,也是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要求加入其中,并主动担任63人入住的驻地楼层长,继续为大家的安全和生活保驾护航。
类似的感动还有很多,医院援沪医疗队里的感动还在不断上演。医院援沪医疗队,定不负各级党委的嘱托,保质保量完成守“沪”任务。
医院
“浙”里有我!市红会70余人支援上海
近日,接上级指令,医院火速集结50余医护加入浙江援沪医疗队,迎着清晨第一道曙光,热血出征!几日后,根据上级指示,医院再派近20名医护及检验骨干组成援沪医疗队先后支援上海方舱。
“我参加核酸检测任务十几次了!”“我也是!”红会援沪医疗队中大部分都是训练有素的“老将”,他们表示,有信心面对复杂的情况,有打硬仗的毅力和决心。
“上海是我们的‘邻居’,我去年刚带孩子到上海迪士尼玩过,开车不过2个多小时。”一位红会队员说,连日来被上海疫情所牵动,第一时间就报名了支援任务,希望大家守“沪”相助,共克时艰!
经历舟车劳顿,红会队员到达指定地点后稍作休息,便马上投入到各自紧张的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中。
图
市红会队员在上海进行核酸采样任务
图
市红会队员在上海方舱
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无畏的勇者。感谢你们一次次“疫”无反顾,冲锋在前。为一声号令而战,从黑夜到黎明,这一身白衣战袍,从寒冬穿到暖春。
医院
“疫”起守“沪”,95人医疗队支援上海
3月28日21点30分,按照市卫健委统一部署,医院需紧急抽调77位队员组成医院核酸采样应急队。时间紧任务重,医院紧急部署,连夜快速完成人员选派、物资调配等各项工作。3月29日6点,由医务部主任赵文斌带队77位队员清晨集结组成浙江省杭州市核酸采样队统一出发援沪。
从医院出发前,医院党委书记刘新功、院长张邢炜等院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为他们送行,向他们表示感谢,强调要做好个人防护,平安出征、整齐回归。
3月29医院队员赶到上海闵行区,未做停留即开始采样工作,队员们齐心协力,至下午两点多,共为当地居民采样近万人次。
3月30日一早,医院77人核酸采样应急队根据组织安排再次出发,赶赴嘉兴开展采样工作。
3月31日医院派出2位检验队员前往湖州基地参加核酸检测,24小时三班倒,昼夜不息开展检测工作,为上海人民的抗疫大战献力。
4月3日,医院又迅速集结16名医疗队员(其中2名队员于4月2日提前出发赴沪)参加援沪放舱医疗医疗队,这些队员曾参加多次省内外支援核酸采样应急队伍,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只队伍的领队骨科护士长徐军梅将与已在上海支援近一周的丈夫——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徐曌一起抗疫支援。
这一周以来,核酸采样队员们坚守岗位,与上海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当地居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当地居民手举画着爱心的“谢谢支援”手牌,让队员们备受感动。
援沪采样队员陈洪在上海度过了她31岁的生日。
医院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守“沪”者们,来了!
根据杭州市卫健委《医院医疗队的通知》,杭州市共计名医务人员火速集结,于4月3日下午15:30抵达上海。医院丁桥院区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余建明担任此次杭医院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医疗队队长,医改办公室副主任张一担任杭医院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并负责杭州医疗队的医务管理工作,医院共计15名医务人员参与此次抗疫。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防疫战场争分夺秒,4月4日凌晨,来自杭州市的名医护人员接到紧急核酸采样任务,在杭州市医疗队领队、医院丁桥院区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余建明带领下迅速集结。
出发前余院长为队员们进行作战动员并嘱咐:“此次疫情来势凶猛,难度不同往日,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牢记院感要求,坚决高效完成任务,做好协调沟通,同时务必做好个人防护!”
初春的凌晨依旧寒冷,可队员们各个斗志昂扬。达到目的地后,队员们迅速分组、明确分工,配合社区志愿者耐心、细心地引导社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
“请你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后迅速摘下口罩,仰起头张开嘴,喊“啊~”,可能会有一点不适,一下就好了。采完核酸请您往左边通道走,谢谢!”队员们一遍又一遍地向前来采样的居民重复着,然后迅速用咽拭子为居民们完成采样。
“您已完成采样,请往左边走。”医院的主管护师金赟亲切地对居民说,说完她继续整理下一组的用物。做完第十位居民,本该轮到下一组居民前来采样,可是等了许久也未见社区志愿者将居民安排进行采样,正当金赟纳闷之时,已完成核酸采样的前一组家庭来到了医院医护人员的面前,深情地说:“感谢你们,感谢浙江医疗队,感谢医院的医护人员,谢谢你们不畏艰辛帮助我们,你们辛苦了。”说完,他们深深地对着医护人员鞠了个躬。随后所有社区志愿者及前来排队采样的社区居民都为我们竖起了大拇指,异口同声地说:“浙江医疗好样的,医院好样的!”此情此景,瞬间让医院的医护人员泪目、感动。
核酸采样任务从凌晨4点起床,5:20出发到下午3点多结束,全程穿着防护服高强度工作,所有队员没有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回到酒店早已过了午餐时间。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依旧坚守岗位,高质量完成所有工作。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连没有跨不过的坎。疫情无情,人有情,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抗疫,疫情终将被战胜!
医院
同舟共济,41名援沪“战士”同心守“沪”
3月29日凌晨5点,医院核酸采样队在党委副书记徐惠平带领下再次集结出发。这支由2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核酸小队,他们中有的连续支援滨江核酸采样5医院,有的结束上一个支援任务还未喘息,有的放弃照顾家人,有的忍痛告别孩子……疫情当前,挺身而出的又是熟悉的身影,风雨无阻,勇毅前行。
核酸采样不仅是一场技术比拼,更是一场体力考验。虽然初春的气温不算太高,但穿着严密的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几个小时下来,防护服内的衣服早已经湿透,防护屏也凝满了雾水。特别是为了减少人员聚集,队员们经常采取动态采集法,以小区的单元楼为单位,为群众开展核酸采集工作。这样一天下来,队员们负担加重,留下的是沙哑的嗓音、满面的压痕、汗透的衣衫,每天的体力几乎消耗殆尽。
但尽管如此,他们依然热情不减,防护服一穿就是六七个小时,放弃每天午餐、午休及上厕所的时间,甚至是穿上成人尿不湿,耐心精准细致地完成每一项采样工作,没有一个人掉队。
核酸采样队辗转上海各地,截至目前已连续奋战12天,他们用严谨认真、顽强拼搏的精神,迎着高负荷、高强度、高风险,迎接重重挑战,克服一切困难,已完成采样近6万人次,为上海抗疫工作注入了坚实而温暖的浙江杭州力量!
4月2日,九院血透护士应丹出征上海。血透患者的医疗需求刻不容缓,是疫情防控之下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