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20172020年防雷上岗证考试试
填空题(请在空格里填上答案)
一次地闪首次回击发展过程包含初始击穿、级形先导、连接以及回击闪电过程。
根据闪电的出现的部位分类,总的来说分成两大类云闪和地闪。
当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年时,粮、棉及易燃物大量集中的露天堆场,应采用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防直击雷,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保护范围的滚球半径可取米。
当电子系统为兆赫兹级数字线路时,应采用M型等电位连接,系统的各金属组件不应与接地系统各组件绝缘。
当电子系统为kHz以下的模拟线路时,可采用S型等电位连接,且秘有设施管线和电缆宜从ERP处附近进入该电子系统。
系统要发生电磁兼容性问题,必须存在电磁干拢源、耦合途径以及敏感设备三个因素,在遭受雷击的过程中,电子电气设备可能存在电磁兼容问题,应从这三因素下手,对症下药,消除影响因素,即可解决电磁兼容问题。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适用于新建、扩建以及改建建(构)筑物的防雷设计,《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不适用于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
由低压供电组合部件构成的系统称为低压配电系统,也称电气系统。
由敏感电子组合部件构成的系统,称电子系统。
防雷装置是用于减少闪击于建(构)筑上或建(构)筑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组成。
电涌保护器两端的连接导线应平直,并尽可能做到最短,其两端连接导线长度之和不应大于0.5米。
当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对有不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
低压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配电柜处应装设I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小于或等2.5?,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当无法确定时应取等于或大于12.5?。
高度不超过40m的烟囱,可只设一根引下线,否则应设两根引下线,也可利用螺栓或焊接连接的金属爬梯作为引下线。
各类防雷建筑物应设防直击雷的外部防雷装置,并应采取防闪电电涌浸入措施,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中的危险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闪电感应的措施。
电涌保护器两端的连接导线应平直,并尽可能做到最短,其两端连接导线长度之和不应大于0.5m,也可采用凯文式接法,在低压配电柜内,当SPD接地端与接地母排的距离无法满足要求时,在配电柜金属外壳接地良好的前提下,也可将接地端就近直接连接至配电柜金属外壳上。
在土壤率小于或等于Ω.m时,外部防雷装置环形接地体所包围面积的等效圆半径大于或等于所规定的值时,可不计冲击接地电阻的大小。
积雨云的起电机制分为感应起电机制、非感应起电机制和对流电起电机制三大类,目前比较成熟的结霜起电、温差起电和破碎起电,属于非感应起电机制起电机制。
下行负地闪首次雷击包含预击穿过程、下行梯级先导过程、连接过程以及回击过程四个闪电物理过程。
低压配电线路接地制式,包括TN-S、TT、TN、IT和TT等五种接地制式,电子信息系统设备配电线路接地制式一般应用TN-S制式。
根据闪电的出现的部分位分类,总的来说分成云闪和地闪两大类,按闪电的形状分类可分为线状闪电、带状闪电、联珠式闪电和球状闪电。
建筑物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按防雷的要求划分为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粮、棉及易燃物大量集中的露天堆物,应采用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防直击雷,独立接闪杆、线保护范围的滚球半径可取45米。
雷电防护装置由外部雷电防护装置和内部雷电防护装置组成,外部雷电防护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雷电的基本特点有释放能量大、冲击电流大、冲击电压高、释放能量大和频率谱宽。
Uw是设备制造商给予的设备耐冲击电压额定值,表征其绝缘防过电压的耐压能力,建筑物内配电系统Uw额定值分为I类(1.5kV)II类(2.5kV)、III类(5kV)、IV类(6kV)四类。
根据地闪放电物理过程中对地释放电荷的极性主要分为下行负地闪、下行正地闪、上行正地闪、下行负地闪四种类型。
单项选择题
建筑物的引下线敷设在人员可停留或经过的区域时,引下线3米外应设立阻止人员进入的护栏警示牌或者引下线采用穿管防护的方法,防止(D)对人员造成伤害。
闪电电涌侵入B、电位反击
C、雷击电磁脉冲D、接触电压、旁侧闪络和跨步电压
2、具有(D)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伤亡者,应属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A、0区,1区B、1区,2区C、0区,20区
D、1区、21区E、21区,22区
3、当被保护设备距电涌保护器的距离沿线路的长度小于或等于5m时,或在线路有屏蔽并两端等电位连接下沿线路的长度小于或等于10m时,有效电压保护水平应按(C)式来确定。
(注:式中Up4为有效电压保护水平,Uw为设备绝缘耐冲击电压额定值,Ui为环路感应过电压)
Up4≦B、
CD、
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独立接闪杆和架空接闪线或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得小于(A)米。
A、3B、5C、15D、1
根据QX/T-的要求,当验证建(构)筑物基础接地电阻测量值时,测量值修正后与检测报告对应原误差处于下列范围内时,可判定具有网质性(C)。
±1%B、±10%至少五年C、±20%D、±5%至少三年
在对某幢建筑物进行防雷检测时,测得周围土壤电阻率为Ω,用的接地电阻表测得的工频接地电阻为30Ω,那么这幢建筑物的冲击接地电阻为(B)Ω,(换算系数取1.5,保留一位小数)。
A、16.6B、20C、45.0D、30.0
不同类型的防雷建筑物要选择不同的雷电流参量,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首次负极性雷击电流幅值为(B)KA。
A、B、C、D、75
从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连接导体最小截面是(B)。
铁6(?)B、铜16(?)C、铜6(?)D、铁16(?)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专设引下线不少于两根,平均间距不应大于(C)m。
A、6B、12C、25D、18
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可利用金属屋面作为接闪器,当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品时,不锈钢、热镀锌钢和钛板的厚度不应小于(C)mm。
A、0.7B、0.5C、4D、5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接闪器采用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B)的网格。
A、6m×6mB、6m×4mC、10m×10m
D、24m×16mE、20m×20m
根据雷击建筑物的选择性,如果一幢建筑物的屋面两边的坡度大于等于50%,那么这幢建筑物屋面易受雷击的部位是(A)。
檐角、屋脊、屋角B、屋角、屋脊、女儿墙
C、屋角、檐角、屋檐、屋脊D、屋角、檐角、屋檐
13、预计雷击次数(C)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一般性工业建筑物应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A、N0.5次/aB、0.05次/a≤N≤0.25次/a
C、N0.25次/aD、0.01次/a≤N≤0.05次/a
14、对于单要圆形导体的接闪带(网)固定支架的间距,不宜大于(D),固定支架的高度不宜小于mm。
A、mmB、mmC1mmD、0mm
15、采用多根专设引下线时,应在各引下线上距地面多少米到多少米之间装设断接卡
(D)。
-0.3-2.7B、-0.3-1.7
C、0.3-2.7D、0.3-1.8
晴天大气电场的电力线由地面向上()
没有规律B、变密C、变疏D、不变
钢制防雷装置采用焊接时,扁钢与扁钢搭接时,其搭接长度应为扁钢宽度的
2倍,圆钢与圆钢搭接时,其搭接长度应为圆钢直径的6倍。D
A、2,2B、4,4C、4,6D、2,6
在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上,没有得到接闪器保护的屋顶孤立金属物的上层表面总面积不超过1.0㎡、长边不超过2.0m且高度不超过(D)时,可不要求附加的保护措施。
A、0.5米B、1米C、2米D、0.3米
在GB57-中用于计算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保护范围的滚球半径是(D)米。
A、30B、20C、60D、45
架空接闪线和接闪网宜采用截面不小于(C)热镀锌钢铰线或钢绞线。
A、16(?)B、6(?)C、50(?)D、25(?)
21、平行敷设和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C)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m。交叉净距达不到要求时,其交叉处也应跨接。
A、mB、mmC、mmD、m
22、在连接电涌保护器的导体时,连接II级试验电涌保护器的导体最小截面是(D)。
A、铜6(?)B、铁4(?)C、铜4(?)
D、铜2.5(?)E、铁6(?)
23、根据GB-按年平均雷暴日数,特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为不同区域,超过90天属于(D)。
A、多雷区B、高雷区C、中雷区D、强雷区E、少雷区
24、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管口,当其排放物有可能达到爆炸浓度而无管帽时,应将管口上方半径(A)。
A、5B、10C、15D、3
接闪杆宜采用热镀锌圆或钢管制成,当采用杆长1m以下的圆钢做接闪杆时,其直径不应小于(B)mm。
A、25B、12C、20D、16
26、根据雷击建筑物的选择性,如果一幢建筑物的屋面两边的坡度大于等于10%,那么这幢建筑物屋面易受雷击的部位是(A)。
檐角、女儿墙、屋檐B、屋角、屋脊、女儿墙
屋角、檐角、屋檐、屋脊D、屋角、檐角、屋檐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接闪器采用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B)的网格。
A、5m×5mB、12m×8mC、6m×4mD、24m×16mE、20m×20m
28、在GB57-中用于计算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保护范围的滚球半径是(D)米。
A、20、30、45B、20、45、60C、30、40、50D、30、45、60
29、预计雷击次数(B)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一般性工业建筑物应划分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A、N0.5次/aB、0.05次/a≤N≤0.25次/a
C、N0.25次/aD、0.01次/a≤N≤0.05次/a
30、在防雷工程的相关雷电流参量设计中,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首次负极性雷击电流幅值为(B)kA.
A、B、50C、D、75
31、在连接电涌保护器的导体时,连接I级试验电涌保护器的导体最小截面是(A)。
A、铜6(?)B、铁4(?)C、铜4(?)D、铜2.5(?)E、铁6(?)
32、在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地面层处,下列物体应与防雷装置做防雷等电位连接(B)
A、建筑物非金属体B、金属装置C、建筑物内的桌椅D、进出建筑物的非金属管线
33、接闪杆宜采用热镀锌圆或钢管制成,当采用杆长1-2m的圆钢做接闪杆时,其直径不应小于Dmm。
A、25B、12C、20D、16
第二类防雷建筑手的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周长间距不应在于(B)m.
A、6B、12C、18D、25
35、在对某幢建筑物进行防雷检测时,测得周围土壤电阻率为0Ω,用的接地电阻表测得的工频接地电阻为15Ω,那么这幢建筑物的冲击接地电阻为(B)Ω,(换算系数取2.0,保留一位小数)。
A、33.3B、7.5C、30.0D、15.0
36、明敷接闪器固定支架的间距应符合GB57规范的要求,固定支架的高度不宜小于(D)。
A、mmB、mmC、mmD、mm
大气的电场强度值由地面向上(C)
没有规律B、逐渐增大C、逐渐减小D、不变
根据QX/T-的要求,新建建筑物防雷检测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的保存期限为(C)
至少1aB、至少5aC、永久D、至少3a
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间距分别是(C)
A、10.15.25B、12.15.25C、12.18.25D、30.45.60
由低压供电组合部件构成的系统称为低压配电系统,也称B,由敏感电子组成部件的系统,称B。
电子系统,电气系统B、电气系统,电子系统C、电源系统,通信系统D、通信系统,电源系统
41、具有(D)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伤亡者,应属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A、0区,1区B、1区,2区C、0区,20区
D、1区、21区E、21区,22区
42、根据雷击建筑物的选择性,如果一幢建筑物的屋面两边的坡度大于等于50%,那么这幢建筑物屋面易受雷击的部位是(D)。
檐角、女儿墙、屋檐B、屋角、屋脊、女儿墙
屋角、檐角、屋檐、屋脊D、屋角、檐角、屋檐
电涌保护器两端的连接导体线应平直,并尽可能做到最短,其两端连接导线长度之和不应大于
(D)类。
A、1B、1.5C、2D、0.5
当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对有不少于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
A、5B、3C、4D、不要求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7-适用于A(构)筑物的防雷设计,《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不适用于A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A)。
新(改、扩)建,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B、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新(改、扩)建
C、新(改、扩)建,非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D、新(改、扩)建,非易燃易爆危险场所
46、低压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配电柜处应装设I级分类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小于或等于()kV,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当无法确定时应取等于或大于kV,(A)。
A、2.5,12.5B、12.5,2.5C、2,20D、2.5,25
对于低压配电接地TN-S型式来说,下列说法正常的是(A)。
整个系统的中性线与保护线始终是分开的
整个系统有一部分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合一的
整个系统的中性线与保护线始终是合一的
系统中性点不与大地直接相连接地
不同类别的防雷建筑物要选择不同的雷电流参量,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首次负极性雷击电流幅值为(B)kA。
A、B、C、D、75
对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要判定两相邻接地装置是否达到共同连接系数要求,应使用最小电流为0.2A的毫欧表对两相邻接地装置进行测量,若测得电阻差值不大于AΩ,判定为电气贯通,大于AΩ,判定各自为独立接地网。
A、1,1B、0.2,0.2C、0.03,0.03D、1,10
49、具有(D)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伤亡者,应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A、0区,1区B、1区,2区C、0区,20区
D、1区、21区E、21区,22区
在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上,没有得到接闪器保护的屋顶孤立金属物上层表面总面积不超过()㎡、长度不超过()m,且高度不超过()m时,可不要求附加的保护措施()。
A、2,1,0.3B、2,1,0.5C、1,2,0.3D、1,2,0.5
多项选择题
根据雷击建筑的选择性,如果一幢建筑物的层面两边的坡度小于50%且大于10%,那么这幢建筑放屋面易受雷击的部位是(ACDE)。
屋脊B、女儿墙C、屋檐D、檐角E、屋角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接闪器采用的风格尺寸不应大于(BD)网格。
A、5m*5mB、12m*8mC、6m*4mD、10m*10mE、24m*16mF、20m*20m
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没有得到接闪器保护的屋顶孤立金属物的尺寸不超过(CDF)数值时,可不要求附加的保护措施。
上层表面的长度不超过3.0mB、上层表面总面积不超过2.0㎡
上层表面的长度不超过2.0mD、上层表面总面积不超过1.0㎡
从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或各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连接导体最小切面是(ABC)。
铝m㎡B、铁50m㎡C、铜16m㎡D、铜50m㎡E、铁16m㎡
具有(BE)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阿瓦希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的人身伤亡者,应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A、0区B、1区C、2区D、20区E、21区F、22区
根据GB-按年平均雷暴日数,将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为不同区域,下面哪些划分是正确的(ABEG)。
大于40d,不超过90d是多雷区B、大于60d是高雷区
大于40d,不超过60d是中雷区D、大于90d是强雷区
E、大于25d,不超过40d是中雷区F、小于或等于40d是少雷区
G、不大于25d是少雷区
7、在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地面层处,下列物体应与防雷装置做防雷等电位连接(ABCD).
A、建筑物金属体B、金属装置C、建筑物内系统D、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线
8、在高土壤电阻率的场地,降低建筑物防直击雷装置冲击接地电阻常采用的方法有(ABDE)。
A、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B、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
C、采用环形接地体D、采用降阻剂E、换土
F、加密垂直接地体和水平接地体
9、有一根长1.5m的接闪杆采用热镀锌圆钢制作而成,其直径应符合下列规定(BE)才是合格的接闪杆。
A、圆钢?≥12mmB、圆钢?≥16mmC、圆钢?≥20mm
D、钢管?≥16mmE、钢管?≥25mmF、钢管?≥40mm
四、判断题
1、各类防雷建筑物应设防雷直击的外部防雷装置,并应采取防闪电电涌侵入的措施,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中的危险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闪电感应的措施。(×)
2、低压配电线路接地制式,包括TN-S、TN-C、TN-C-S、TT和IT等五种接地制式。电子信息系统设备配电线路接地制式一般应采用TN-S制式。(√)
3、人工触发闪电的先导和回击数据在大多数方面与自然地闪的继后回击相似。(√)
4、高度不超过40米的烟囱,可只设一根引下线,也可利用螺栓或焊接连接的金属爬梯作为引下线用。(√)
5、具有2区或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防雷分区都属于LP22区。(×)
6、目前比较成熟的四种雷电起电机制是碰撞感应起电机制、温差起电机制、破碎起电机制和对流起电机制。(√)
7、防雷区的划分是按照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击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进行划分的。(×)
8、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的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应划分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9、第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高度超过45m或60m时,首先应沿屋顶周边敷设接闪带,接闪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不可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而外。(×)
10、在土壤电阻率小于或等于0Ω.m时,外部防雷装置环形接地体所包围面积的等效圆半径等于或大于所规定的值时,可不计及冲击接地电阻的大小。(√)
11、具有2区和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应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2、由低压供电系统组合部件构成的系统称为配电系统,也称电子系统。同敏感电子组合部构件构成的系统,称电气系统。(×)
13、系统要发生兼容性问题,必须存在在电池干扰源、耦合途径、敏感设备三个因素。在遭受雷击的过程中,电子电气设备可能存在电磁兼容问题,应从这三个因素入手,对症下药,消除影响因素,即可解决电磁兼容问题。(√)
14、当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下的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对有不少于4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
15、对于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应在低压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配电柜处应装设II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小于或等2.5?,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当无法确定时应取等于或大于12.5?。(×)
16、防雷区的划分是以建筑物室内和室外作为划分标准的。(×)
17、当粮、棉及易燃物大量集中的露天堆场,当其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时,应采用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防直击雷,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保护范围的滚球半径可取米。(×)
18、国家级的会堂、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应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9、正极性先导的上行闪电称为上行正地闪,()
20、爆炸性气体环境应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划分为20区、21区和22区()。
第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高度超过45m或60m时,首先应沿屋顶周边敷设接闪带,接闪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也可设在外墙外屋面或屋檐边垂直面外,接闪器之间应互相连接(√)
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都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各类防雷建筑物应设防直击雷的外部防雷装置,并应采取防闪电电涌浸入措施,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中的危险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闪电感应的措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