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援沪医疗队他们,以白衣照亮黑夜
他们是夜幕下最亮的星火,用行动守护自己的“阵地”。
凌晨2点20分不到,作为医生,孙杨早早就下来排医院。记者黄兴能摄 已经连续下雨多天的上海,气温骤降,4月24凌晨2点20分,大多数市民朋友还在睡梦中时,云南援沪医疗队队员、昆明医院消化科孙杨和队员们穿着洗手衣,按照间隔一米的距离排队上车,前往上海市医院(滇沪友谊舱)上大夜班。
凌晨3点不到,医护人员在黑夜里排夜依次要进入更衣室。记者黄兴能摄
凌晨3点多,孙杨在更衣室门外等候准备穿上防护服。记者黄兴能摄 深夜的街道静谧,大巴车行驶在没有车辆的车道,3点不到,医院。孙杨从医生通道来到更衣间,在入舱工作人员登记表签了字,仔细进行手消,开始更换医用防护口罩、穿防护服、再套上鞋套靴套、医用面屏、戴上医用手套,穿戴好后她做了伸展和下蹲动作。
凌晨3点多,孙杨在更衣室门外等候准备穿上防护服。记者黄兴能摄 感控监督员协助孙杨检查口罩的闭合性、确认穿戴效果后,3点20分进入方舱开始工作。
凌晨3点多,孙杨在更衣室门外排他等候进入更衣室。记者黄兴能摄 交接病历、整理药品、巡视病区、熟悉新收入舱病人情况,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大夜班,病人们都差不多休息了,所有工作都尽量少发出声音,保证大家的睡眠。”孙杨小心翼翼地工作着。
早上9点,孙杨整理好大夜班工作记录,从病区经过缓冲区,来到“一脱间”脱去防护服后,来到“二脱间”脱下口罩和内层帽子,期间进行10多次手消,脸上是口罩深深的压痕。
凌晨3点多,感控组人员为孙杨整理检查防护服,每个环节都非常严格。记者黄兴能摄 “脱防护服是很重要的,脱的程序一步不能少,不能着急一步步小心翼翼地进行,避免产生气溶胶,也要避免污染。”孙杨说。
凌晨3点多,孙杨在更衣室内穿防医院。记者黄兴能摄 所有消杀流程结束后,孙杨和队员们坐上大巴回到驻地,已是中午11点多。
穿好防护服,孙杨将和两位“战友”一起进入方舱开始6小时的工作。记者黄兴能摄 此时,她和另一班次的队员们相遇,双方不约而同地举起右手相互加油鼓励。
孙杨要从设立的通道开始进入方舱。记者黄兴能摄 云南网记者陈鑫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