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校园欺凌拿什么保护你我们的少年浙江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03:48

青春、少年、校园,这些本该让人联想到“美好”的词语,在电影《少年的你》中,呈现出另一般模样。

这部以“反校园欺凌”为题材的电影,截至11月13日票房已突破14亿元。影片中那个被伤害到忍无可忍,最终用过失杀人的极端行为来挣脱绝望的少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人也因此触碰到过往的校园记忆——受害者由于莫名其妙的原因成为众矢之的;旁观者以“这和我没关系”为由对欺凌行为不以为意;施害者则因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变本加厉。

“校园欺凌”话题在网上刷屏的同时,恰逢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并公开征求各界意见。校园欺凌中,施害、受害双方都是身心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为了保护这些少年,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做些什么?记者近距离走访了直面过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教师、社工和司法工作者等,试图从一个个微观案例中寻找答案——

金华市婺城区检察官组织学生开展法治夏令营活动。

对校园欺凌说“不”

要正确引导孩子分辨是非对错、控制冲动情绪并对错误行为道歉。

“浙江温岭的一位少年决定走上法庭维护自身权利,该案欺凌者被判拘役3个月。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再沉默,他们勇敢地站出来,积极向父母、学校和司法机构寻求帮助,对校园暴力和欺凌说不。”

走进电影院之前,26岁的王胜男就被身边的朋友纷纷“剧透”,说他的故事被搬进了《少年的你》片尾彩蛋。

年,已经从温岭某中学毕业多年的王胜男,以诽谤罪向温岭市法院起诉中学校友蒋某;年4月,她拿到了胜诉的判决书。

“电影里提到的这位有力量、有勇气保护自己的‘少年’,其实是多年后已经长大的自己。”这是记者辗转联系上王胜男时,她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有些感慨,也有些无奈。

庭审期间有人对王胜男说:“事情过去了这么久,就算对方过去诋毁过你,欺负过你,你现在都长大了,有必要这么计较吗?”

这些声音和10年前王胜男听到的一样刺耳——“为什么大家都来欺负你”“你有没有试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要是好好学习,人家是不是就不会欺负你了”……

少年时期的王胜男也寻求过帮助,但这些在大人们看来不痛不痒、扎在自己身上却如同刀子一般的话语,让十几岁的她开始“拷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是我的错?情绪极度崩溃的她一度患上抑郁症,曾经吞服药丸轻生。

“那张判决书对我很重要。我终于可以确定,也可以向大家证明,做错事情的不是我。”多年以后,已经当了妈妈的王胜男重新复盘少年时的经历,有了更多的感悟:“青少年的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果被迫接受这些不恰当的‘教育’,就会被戴上沉重的枷锁。”因此,当校友时隔多年又在网络上中伤王胜男时,她终于决定搜集证据,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他已经是成年人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王胜男的一纸诉状引人深思——明确地对受害者说“你没有错”、对施害者说“你这样是不对的”,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毋庸置疑非常重要”,台州市路桥区中学教师张雪琴肯定地说,“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学习成绩、外形外貌、家境情况等,都不是施害者欺凌他人的借口,也不应该成为受害者忍气吞声的理由。”

张雪琴认为,青少年之间起了小冲突不可怕,家长和老师要在处理过程中,引导孩子分辨是非对错、控制冲动情绪、学会对自己的错误行为道歉。这对他们的成长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反,如果大人不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没有做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只是冷漠对待或一味责骂,孩子之间的矛盾就可能升级,酿成更严重的校园欺凌甚至违法犯罪”,慈溪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沈丽群说。沈丽群有过多年办理未成年人涉罪案件经验,她一再强调和未成年人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司法人员对未成年受害者或施害者进行询问时,应该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做到平和交流、循序渐进,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咄咄逼人。”

湖州市南浔区锦绣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在南浔区检察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沉浸式”体验模拟不起诉办案、听证全过程。

让心灵创伤痊愈

要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帮助他们重拾自信、走出困境。

王胜男告诉记者,现在自己正经营着一家网店,回归了忙碌的生活。成年的她无暇也不愿再与少年时的不快经历继续纠缠。

但,有人从泥淖中抽身,有人还在呼救。

“楼上的人在说我坏话,楼下的人也在说我坏话,我听得很清楚。我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45分钟一堂课,我能听到老师讲课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他们在一边讲,我只能呆呆地坐在那里听。”女孩小Q平静地描述着自己的遭遇,面部表情没有太多变化,眼泪却止不住往下流。

这是台州市路桥天宜少年司法社工服务中心专职社工陆浩向记者讲述的案例。几个月前,高三女孩小Q的父母带着她找到了陆浩。在对小Q进行个案辅导的过程中,陆浩得知,她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严重的真性幻听症状,是因为她口中提到的“他们”,在学校对她进行了语言欺凌。

小Q是住校生,偶尔才能回家,“他们”是和她朝夕相处、频繁接触的同学。幻觉里听到的那些羞辱性的话语,其实都是这些同学对小Q说过的话。

性格原本就比较内向的小Q把被欺凌的情况憋在了心里。直到因为饱受幻听折磨,成绩大幅下滑,父母才察觉出她的异样。

陆浩帮助过很多罪错未成年人和未成年受害者及其家庭走出阴霾。他说,电影的情节也许并不夸张。“起初是玩笑、后来是中伤、最后是恶意。欺凌者可能只是图一时口舌之快,没有意识到这些会对受害者造成多大的伤害”,陆浩对记者说,他从来没有怀疑过校园欺凌的杀伤力,青少年正处于敏感的年纪,如果长期生活在遭受言语侮辱的环境中,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这时候,如果身边没有人及时加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16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