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服一穿48小时,10分钟全湿透记

2024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上海这两天高温不退烧,全靠空调“续命”。你能想象,在这样的高温天,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在没有空调的环境里来回奔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近日,记者走进静安区最大的境外回沪人员集中隔离健康观察点,亲身体验了一次:穿上“装备”后仅10分钟不到,已全身湿透。而这样的状态,几乎是隔离点工作人员的“日常”,隔离服一穿就是4-8小时,连水都没法喝上一口。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新冠疫情的防控已经常态化。但对隔离点来说,这场战斗还在继续。谨以此文,致敬这些依然坚守,默默守护城市安全的“卫士”。01防护服里“闷”10分钟全身湿透上午9时30分许,户外已是阵阵热浪袭来。记者来到位于乌鲁木齐北路的一处隔离点。这里是静安区最大的境外回沪人员集中隔离健康观察点,最大可用隔离房间数间。当天,这里住着名来自各地的隔离“房客”,接近满员。“我们先穿防护服吧。”隔离点医疗队领队、来医院的徐冰带着记者走进了更衣室。帽子、口罩、鞋套、隔离服、手套、护目镜......就连我们的摄影装备都被套上了“隔离袋”。按照流程穿好一整套装备,作为“新手”的记者共花费10余分钟。而这些,是隔离点工作人员每天上岗前的第一道“工序”。护目镜涂上厚厚的洗洁精防止起雾随后,徐冰推开一道贴着警示标志的白色大门,记者跟随着从缓冲区真正进入了隔离区。来到隔离观察点的大堂时,记者明显感到一股热浪。原来,尽管隔离点客房允许使用空调,但由于接待大堂环境所限,不允许使用中央空调,为保持空气流通,大堂的门窗必须全天候敞开,高温天里,室内温度不仅没有下降,甚至比户外还要闷热。记者稍微走动,就能感受到隔离服内有汗水往下滴。约10分钟后,明显感觉到全身已湿透。而这样的“湿身”状态,几乎是隔离点工作人员的常态,密不透气的隔离服一穿就是4小时,连水都没法喝上一口。三位医务人员脱下隔离服后,衬衣已经湿透了大半小时喝不上一口水记者见医院的医生顾淳钢时,他正在入口处的工作桌前忙碌。从3月底至今,这位90后小伙一直坚守在隔离点做流调工作,丝毫没有退缩。尽管在他身旁摆放着新配置的一台移动空调,但由于一直奔前忙后,能真正“享受”到的时间并不多。记者能清晰看到顾淳钢护目镜里滴下的汗水。靠电风扇来降温“上午有部分人员隔离期满,经核酸复测为阴性后,要办理解除隔离手续的。”顾淳钢一边准备一边介绍。当天,共有20余人解除隔离,但由于每人隔离时间不一,无法统一办理,他们一天工作从早上6:30就已经开始。说话间,又一名解除隔离人员推着行李走了过来。52岁的卢先生是北京人,此前一直在美国工作,于7月27日从美国转机瑞士返沪后集中隔离,至当天正好隔离期满,且核酸复测呈阴性。为一位解除隔离准备出宾馆的隔离观察人员做最后的消毒办好手续,从顾淳钢手中接过盖有公章的解除隔离告知书后,卢先生松了口气。“谢谢你们,你们的工作很认真,每一个人都很努力。”尽管隔着防护服和口罩,甚至都看不清彼此的脸,但这样的“肯定”,在炎炎夏日,无疑给工作人员的心里带来一丝“清凉”。03隔离服上再套“防护衣”2小时采样20个“你好,请开门,给您做核酸采样。”早上10时许,记者来到隔离点18楼客房,负责核酸检测标本医院护士李曹晶正在敲门。按照规定,每一位隔离人员在解除隔离前,都需要再做一次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采样与隔离人员近距离接触,采样无疑是风险系数最高的工种。因此,敲门前,李曹晶已经按照规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隔离服上再套上了一层蓝色隔离衣,再多戴了一副手套,还要戴上面屏。层层包裹下,其闷热程度可想而知。门打开,确认室内已经开窗通风后,李曹晶走了进去。“你放松就好,不要紧张,我会尽量温柔的。”在隔离人员配合下,整个采样过程前后不过1-2分钟。出了房门,李曹晶仔细换下“装备”,扔进一旁消毒人员准备的医废专用垃圾袋,又重新穿上另一套新“装备”,走向下一间需要采样的“房客”。每采一个样,穿脱一次,如此反复。2个小时的时间,李曹晶已经完成20个核酸检测标本采样。“采样其实很快,但有时最让我们头疼的是他们的不理解不配合。”李曹晶坦言,有的隔离人员爱睡懒觉,得反复上门好几趟,非常需要耐心。“大部分人还是很理解我们的。”穿戴隔离服后,普通的记录也很困难今年年初,医院隔离病房工作的李曹晶一心想报名去武汉志愿抗疫,但没去成。4月7日,医院指派定时到集中隔离点采样后一直坚守岗位。医院采样人手紧张,忙起来的时候大家就主动放弃轮休,最长一次李曹晶连着工作了12天。工作人员的辛苦,隔离人员也都看在眼里。“有的看我们确实辛苦,还给我们送水果,还有人悄悄给我们递过纸条,上面写:你们辛苦了!看到的时候还是很感动的。”说起这些,李曹晶便觉得,辛苦工作很值得。04夜间“来袭”:一场“收住”硬仗如果说白天的高温工作是“烤”验,那么晚上的新入境人员的“收住”则更像一场“硬仗”。“将有10人由浦东机场转送至你处隔离观察,预计1小时左右抵达隔离点,请做好准备。”晚上20时,徐冰手机上收到消息通知,将有10名入境人员分两批抵达隔离点。这样突如其来的通知对徐冰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并不算“惊喜”,“今天算早的,我们经常凌晨接到转送通知。”8月10日晚9点半,大巴送来了隔离人员,隔离观察点的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就绪徐冰第一时间将收到的相关人员信息发送给隔离点同事顾淳钢和酒店值班人员。消毒、准备告知书、信息登记表,布置等候区……接到通知后,隔离点的各个岗位都有条不紊开始忙活起来。一切准备就绪。20时59分,两辆载有入境人员的大巴车先后驶入隔离点门口。“这些人员分别乘坐不同航班从以色列、新加坡等地入境,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必须分开办理入住。”徐冰解释。记者在现场看到,第一辆大巴车上的5名入境人员依次下车,在“大白”帮助下取好行李后,进入酒店大堂,并在等候区等候。为防止交叉感染,第一辆大巴的隔离人员入住完毕后,工作人员马上给宾馆大堂消毒,第二辆大巴送来的隔离人员在外等待办理入住顾淳钢和同事随即行动起来。隔离人员必须进行政策宣讲、体温测量、填写表格、消毒后才可以登记入住,每人约需花费10余分钟才能完成流程。此时,第二辆大巴车上的王女士带着小朋友下了车,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她们被安排暂时坐在了酒店门口的椅子上休息等候。他们当中,有人辗转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下午2点多就抵达浦东机场,情绪有些焦躁。“你们吃晚饭了吗?”“没有。”“酒店的晚餐时间已经结束,你们可以在手机上先叫外卖,入住后我们有工作人员会给你们送上去的。”徐冰主动上前关心起来。为防止交叉感染,不同航班的隔离人员,分开办理入住。第一辆大巴的隔离人员正在宾馆大堂办理入住,工作人员抓紧时间为第二辆大巴送来的隔离人员测量体温为了提高效率,工作人员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将办理入驻前的政策宣讲、体温测量、填信息表的工作前移,减少等候时间。记者注意到,至22时30分许,两批次10人均已顺利办理入住,其中还包含半小时消毒间隔时间。“今天还不算多的。遇上雷暴天气,航班都在某个时段集中落地最多一次我们同时接待了4辆车77名客人,其中包括一名孕妇和5岁的小孩,最后一辆大巴上的人光在车上就得等3-4个小时才能下车。”徐冰介绍。为了安抚旅客提高效率,领队徐冰立即启动了应急方案,日班人员延时1小时下班,其他班次均提前1小时上班,快递配送员也延时2小时下班。同时安排第二天的信息组、医师助理及登记组等人员共同组成“机动班”,一同加入“战斗”,保证大厅同时有3名工作人员能同时快速协助办理客人登记入住,并与区疾控中心协商最佳消毒方案。从18:35分第一辆大巴车抵达,直至23:10分,登记组完成了当天最后一位客人入住登记,其间还转运一名突发异常症状的孕妇外出就诊……超负荷的工作强度虽然让医护人员劳累不已,但却保证了这场短时大客流的硬“战”虽然忙,却并不“乱”。05“我就是回来见我妈妈最后一面的。”每天,这里有人进来也有人离开。这些临时“房客”入住过程中,也发生不少故事。“我回国就是为了见我妈妈最后一面的。你们让我出去吧。”前不久,从国外赶回上海的李女士(化名)入住隔离后不久便提出要出去,因为她医院处于病危,她担心隔离14天见不到母亲最后一面,因此心情十分焦虑,状态非常不好。尽管情况特殊令人动容,但为了更多人的安全负责,隔离政策不容松懈,必须严格把控。一方面,医疗队请心理医生介入进行干预,每天打电话帮助她疏导情绪。同时,医院医院看望李女士生病的母亲,并取得其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李女士的家人表示非常支持防疫政策,让李女士安心配合隔离。在工作人员和家人的疏导下,李女士顺利度过了隔离期,医院见到了母亲。“医生,快去看看我女朋友吧,她可能会在房间里自杀”,日前,来自国外的越洋电话接进了隔离点的前台。医护人员二话不说立即去敲门,一名女性隔离人员,因为跟男朋友的情感问题,进入隔离点一直情绪不稳。“你的男朋友跟我们说,他已经后悔了,你们因为疫情不能见面沟通,等见面了好好聊”。虽说是14天的隔离期,女孩已经有多次自杀倾向。隔离点的9名医护人员都有这样的经历:穿着密封的防护服,在密不透风的走廊里,不停地隔着门开解她,有时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我就在你门口站着,如果你有什么需要你可以隔着门跟我说”。就是这样的暖心服务,不断安抚着女孩的心,让她安然度过了隔离期。记者了解到,从3月17日至8月10日7时,该处隔离点一共收入隔离人员人。记者手记轮班结束后,她们脱下隔离服,浑身湿透了,脸上、鼻子上的压痕清晰可见。在静安区的隔离点上,这样战斗着的还有11家医疗单位的名医疗人员。从医护人员,到值班民警,再到消毒人员、酒店工作人员、保洁人员、维修人员、快递配送员......每个隔离点的背后都涉及众多条线单位。这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战疫,而是团结的力量。“我们会像钉子一样钉牢坚守住防疫岗位,为上海全面实现复工产复产、早日战胜病毒、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是大家用行动来践行的誓言。他们的付出,值得我们由衷道一声:“辛苦了!谢谢!”记者

胡蝶飞摄影

王湧编辑

王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64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