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白衣战士坚守医疗废物处置第一线
2月7日,工作人员在乌鲁木齐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卸料大厅内搬运医疗废物收运桶。新华社记者张晓龙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9日电题:另类“白衣战士”:坚守医疗废物处置第一线
新华社记者张晓龙、阿曼
粉尘、高温、噪音,冯涛身后的车间墙壁,三张“职业危害告知牌”悬挂其上,赫然发出这样的警示。
这是乌鲁木齐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内部车间里的医疗废物焚烧生产线(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晓龙摄
36岁的冯涛是新疆乌鲁木齐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巡检员。记者在处置中心见到冯涛时,他通体穿着白色的防护服,头戴一顶红色安全帽,护目镜和口罩严密地遮挡着他的面部。
在冯涛身旁,矗立着两座高达十余米的热解焚烧炉。焚烧炉中的火焰温度高达摄氏度以上,正在焚烧包括新冠肺炎医疗废物在内的多种医疗废物。
经过7道处理工序,医疗废物几乎全部变成符合排放标准的气体,仅有0.07%的部分最终变为残渣,需经浸出毒性检测合格后填埋。
这是从乌鲁木齐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总控室监控屏幕上看到的刘云合,他正通过步话机向总控室汇报情况(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晓龙摄
“上班期间尽量不吃不喝、不上卫生间。”冯涛说,一旦要进餐或大小便,就得更换新的防护服,还要花费很长时间消毒,防护服数量有限,能省就得省。
车间面积并不大,上下三层。冯涛在这里连续工作8小时后,可以走2万到3万步。
从口罩漏出的哈气,在冯涛的护目镜上形成一层白雾,他用了很多办法,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挂在左胸口位置的步话机不时响起,冯涛隔着防护服,艰难辨识着步话机另一头传来的指令。
这是标记着“医疗废物”字样的医疗废物收运桶(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晓龙摄
“单位怕我们感染上病毒,耽误生产。我们害怕家人感染上,也不敢回家。”从大年初二开始,冯涛就和他的31名同事日夜值守在处置中心。说到5岁的女儿果果时,冯涛忍不住啜泣了一声,他很快克制住自己,只是护目镜上的白雾更多了。
整个处置中心警戒级别最高的区域位于五楼,那里是医疗废物暂存库。
成桶封装的医疗废物从医疗废物转运车里卸下后,将通过电梯,从处置中心一楼卸料大厅直达五楼暂存库。这些装着医疗废物的黄桶,将在暂存库内拉料工和上料工的协作下,最终投入窜着火舌的焚烧炉。
乌鲁木齐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巡检员冯涛在车间内检查医疗废物焚烧设备运行情况(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晓龙摄
46岁的河南人刘云合是拉料工,他虽然用上了全中心最好的防护装备,但仍然会隔着一层防护手套,同各种医疗废物近距离接触。
除了两名工人之外,这里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刘云合与外界的通讯全部依靠步话机,而悬挂着六七块屏幕的处置中心总控室内,工作人员借助监控探头,紧盯着这一区域的工作进度。
暂存库都是力气活,每次下班,刘云合防护服里面的两件衣裳都让汗水浸透了。刘云合却不以为意,他最怕的是临下班时突然想小解。有时,为节省一套防护服,忍住不去厕所,刘云合难受得双腿直打抖。
坐落于乌鲁木齐市西郊外的处置中心,医疗废物处置规模位居全疆首位。处置中心一年最多可以焚烧处置吨医疗废物,负责包括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五家渠市、呼图壁县、阜康市等地的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在乌鲁木齐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工作人员将成桶封装的医疗废物卸下汽车(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晓龙摄
自年运营以来,处置中心一直由新疆汇和瀚洋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特许经营。公司负责人何海龙说,现在每天的医疗废物处置量约14吨,“自治区启动一级响应后,我们对医疗废物的处置全部做到‘日产日清’,对新冠肺炎医疗废物更是优先处理。”
根据自治区生态环境部门统计,当前,自治区14个地州市正常运行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共20个,每天处置的医疗废物量约60吨。1月20日至今,全区累计实际处置医疗废物量已超过吨。
乌鲁木齐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巡检员冯涛隔着防护服,用步话机接听工作指令(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晓龙摄
“疫情阻击战打响后,新疆各地医疗废物处置行业工作人员,全都坚守在一线岗位上。他们的努力,确保了医疗废物得到及时有效处置,满足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负责人杨春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