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专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
每经记者:李彪每经编辑:陈旭易启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安全、污染防治等话题成为代表和委员们讨论的热点。核与辐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我国是世界上核能利用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在建核电机组居世界第一。随着核能利用的不断深入,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如何安全利用、发展核能成为社会最为关切的话题之一。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规划,核能利用将提速,核安全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一系列有关核安全的问题需要让公众知晓:我国核电安全水平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如何开展核安全工作?核安全“十三五”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和“十四五”规划制定思路如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刘华。
▲刘华
疫情对核设施运行和建设影响较小
NBD:疫情对核安全工作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采取了哪些针对性措施?
刘华:核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也存在少量人员未能及时返岗、个别在建工地复工延期等现象,但由于核行业整体计划性较强,各企业采取了严格有效的防疫手段,设施运行和建设影响较小,安全和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坚持“战疫”“护核”两手抓、两不误,一方面加强监管队伍自身的疫情防控,另一方面帮助和指导企业加强疫情防控,保障安全生产,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核”力。
一是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确保核安全监督水平不降低。国家核安全局对核电厂等重点核设施和重要核设备制造厂实行驻厂现场监督制度。
疫情期间,我国核电厂连续稳定运行,核安全监督员连续2~3个月坚守现场监督岗位,确保驻厂监督不断档。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支持现场监督员现场监督工作,线上线下结合开展核设施建造、运行、维修专项检查,保证监管水平和监管深度不降低。
加快核电厂建设、运维、辐射防护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有效运行全国统一的核电厂经验反馈信息化平台,对核电厂运行事件进行综合趋势分析,有针对性地防控安全风险。
二是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促进企业复工复产。优化疫情期间许可审查程序,加快核安全设备、人员资质和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审批的“一网通办”进程,化“门槛”为“杠杆”,在确保安全前提下,为企业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
三是坚持监管与帮扶相结合,畅通供应链产业链。全面摸排修复核电建造和装备制造供应链、市场链、配套链,为企业打通“堵点”、补上“断点”、消除“卡点”,确保核电建造质量和运行安全,为保障电网安全发挥基荷作用。
四是坚持减压与助力相结合,为疫情防控贡献“核”力。积极协调放射源生产、销售、运输单位,医院急需的放射源运抵湖北,解决了武汉医用放射源短缺的燃眉之急。
豁免疫情防控中紧急使用的CT、移动DR等射线诊断设备许可手续,推迟医疗机构年度评估报告提交时限,支持辐照企业开展医用防护装备辐照灭菌,鼓励核行业捐献防护物资、参与核酸检测等工作,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安全业绩保持良好
NBD:前些年,国际上一些核安全事故曾引起全世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