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芯,让生活更美好

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我市科研院所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新成果——

自主创“芯”,让生活更美好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道军王健   

  原先充电要半个小时以上,现在充电10分钟可行驶公里……9月19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非凡十年看名企》专栏,报道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自主创“芯”打通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的最新进展。包括这项技术在内,我市科研院所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新成果。

  国内新能源车用上南京“芯”

  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展厅里,有着多种规格的碳化硅器件,它们已经在新能源车载充电装置上实现了批量应用。有了它们,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速度和整车性能大幅提高。

  中国电科首席专家柏松说,新能源汽车如果用传统的第一代半导体器件,充电时间需要半个小时以上,而采用了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器件以后,可以实现充电10分钟行驶公里。

  柏松从事碳化硅器件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已有近20年。他告诉记者,年以前,这类器件完全依赖进口,而现在,中国电科的碳化硅器件,装车量已经达到万台。

  据介绍,年春节开始,国内一些知名的车企出现了核心器件断供问题,国内的器件厂商适时切入,与国外知名企业同台竞技,实现了零的突破。

  中国电科55所主管设计师李士颜说,入职6年以来,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将一个实验室的样品变成真正商用的批量化产品。这是一个历经反复迭代,才实现产品可靠性达到用户应用需求的过程。

  核废料处理不再被“卡脖子”

  “我们是金奖!”昨天,谈起去年进行的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专项,航天晨光核废产线创新团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自年组建团队开始,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青年技术团队就“水压置换式放射性废树脂转运工艺”与上海工程研究设计院开展合作,对放射性废树脂转运设备的设计、研制及性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着力攻克我国核废处理的“卡脖子”难题。

  放射性废树脂是核电站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核废料之一。传统处理方式主要采用管道输送工艺,一旦出现故障,维修十分困难,难以保障废树脂的及时输送,影响反应堆的正常运行。

  三代核电技术路线采用的是车载转运的方式,但由于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先发优势,国内一些核电站只能采用进口设备转运放射性废树脂。随着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的研发,实现废树脂转运设备的自主可控势在必行。

  在研制过程中,团队从现有条件出发,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开拓前行。经过两年的艰苦研制,项目团队终于在年完成了第一代水压置换式样机的研制。样机的屏蔽性能完全达到防护要求,树脂卸载剩余率小于3%,大大优于国外6%的平均水平,成为国内首创。

  “该成果为国内首创,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应用推广价值。”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的院士专家给出很高评价。

  随着“水压置换式放射性废树脂转运装置”研制成功,该团队再次向着更大的难题发起冲锋。目前,该团队开发的放射性废树脂屏蔽转运系列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实现自主可控与国产替代,并远销海外,在多个项目上成功应用。航天晨光也成为目前国内市场上少数供应商之一。

  立足航天电子打造“民用平台”

  电磁环境模拟设备、电磁环境监测设备、微波部组件……中国航天科工研究所瞄准通信基础设施升级换代、城市电磁频谱规划需求,积极争取行业市场份额。

  “我们还利用电磁防护技术等各类关键技术,开发核心产品,努力拓展客户,同时   近年来,中国航天科工研究所持续投入,面向商业航天和目标综合防护领域发展需求,基于卫星载荷、信息超材料等技术积累,在遥感卫星系统、目标综合防护方向逐步开展电磁频谱监测载荷、无人机探测/干扰设备、电磁防护设备等产品的研发,为民用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足航天电子,打造民用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就是其重要举措。

  据介绍,研究所大力推进航天产业园的建设,充分发挥白下高新区政策、资源、科技、人才、平台等优势,促进政产学研相结合,集聚创新要素,汇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引领区域资源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根据所民用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遥感卫星系统、电磁频谱监测、目标综合防护相关业务核心技术和产品,努力推进民用产业转型升级。到年,民用产业确保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力争达13亿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23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