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式中型坦克,改重型装甲人员输送车的设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pf.39.net/bdfyy/bdfzj/180527/6285091.html

作者:高月峙

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东溪穿插是我军装甲部队的一次经典战役。

部队总结经验教训有这么一条:步、坦协同较差。坦克团配属步兵作战三次,有二次步坦协同脱节,增大了伤亡,甚至步、坦互相误伤,其主要原因:一是坦克搭载步兵太多(一辆坦克搭载步兵最多达二十六人,并用绳栓住),遇敌火力袭击时,步、坦均不能发扬火力;二是步兵被迫下车后,速度较慢,跟不上坦克行动;三是步兵不会使用坦克车外联络工具,步坦联络中断;四是缺乏步坦协同训练,基本知识较差。以上情况我们曾向合成军指挥员提出过建议,但由于缺少运载工具未被采纳。

事后研究认为比较好的办法是:每台坦克搭载步兵一个班为宜,步兵既能利用车体隐蔽自己,又能使双方均较好发扬火力。

但这种办法也是拘泥于当时条件,搭载步兵遇袭时伤亡还是很大,仍然跟不上坦克行动,如果穿插战斗,坦克为赶时间,只能突出重围,留下步兵与敌人作战。坦克到目的地后,单独应对敌步兵围攻,特别是夜战,因无夜视装备,重大损失是必然的。

现在有对越作战老兵回忆说,如果当时我们有现在这么多步兵战车和装甲车就好了。但实际上,我们面对的越军虽然现代化水平不高,只有少量反坦克导弹,但二战的反坦克步枪、RPG2和RPG7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大量装备,就是现有的装甲车辆也是哪一样也顶不住。我们的装甲车辆大部分都是薄装甲,需要在据敌-米处下车,在越南山地丛林的地形下难以施展。特别是穿插作战,一列纵队行军,难以展开,必须有独立作战能力。有网友评论,如当时装备步战车,因为步战车内油料或弹药会殉爆,损失可能更大。

越南战争时期,北越南下部队曾经全歼过南越第17装甲团,因此,越军对反坦克作战并不陌生,很重视,战前有准备,有具体的战术手段。装甲车辆如无强大防护和火力难以应付。

以前,也有军迷提出坦克焊接载人装甲箱方案,见图。但此方案难以行通。坦克炮塔后面焊接载人大型装甲箱,会使炮塔在斜面上难以转动。车体后面焊接载人大型装甲箱,灰尘、油烟及噪音根本令人无法忍受,戴防毒面具都不行。

因此,我认为需要一款用坦克改装的重型装甲车,这样的装甲车才真正能伴随坦克作战,59式坦克比较合适。

从新方案来看,在不改进原扭杆悬挂和发动机的情况下,为不降低可靠性和机动性的情况下,正面和侧面不可能保持原59坦克的防护力。因此,必须客观、理性的制订防护指标,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我认为前方能抗住新式35mm穿甲弹,老式二战85炮穿甲弹为标准即可,侧装甲按二战坦克侧面标准即可,保证改进后战车重量不超36.5吨。

防护路线:防穿以钢装甲为主,防破以间隔装甲为主,辅以爆炸反应装甲和格栅装甲。不以坦克等大口径穿甲弹和重型反坦克导弹为防御目标。主要防御对象是中小口径穿甲弹和单兵火箭筒,条件允许是可应付轻型反坦克导弹。

一改造思路:

以犹太国的阿奇扎里特、纳吉玛乔恩和毛子国的BMP-3为参考原型,特别是上下车方式,主要参考后两种。采用以色列总结出的全面防护原理,让各部件通过合理的布置,起到近似装甲防护的作用。

为减少改装工作量,对发动机及操纵系统不做改动。人员从发动机顶部上下车,为此需保证人员上下车时的快捷方便、及安全防护。这方面主要参考了BMP-3的上下车方式。BMP-3的下车路线,基本是从地板→座椅→发动机顶→下车踏板→地面,车内每一次台阶间隔从-mm不等,从发动机到踏板间隔高度是mm,从踏板到地面这一间隔是mm左右,可以看出其实上下车并不方便。也就是说,如果上下车有合理台阶,从发动机顶部上下车是可行的。BMP-3下车时有侧折叠装甲板可以打开,目测此板打开后可遮蔽高度能达1.2米,如果我们设计的战车侧面有一个挡板的话,上下车防护问题就能解决。

因此,59改装甲车的上下车路线设计为mm座椅(二层)→mm钢板台阶(容部分车体油箱)→mm发动机顶→-mm带两台阶的可折叠跳板→0(间隔)地面。跳板是关键,放下时可以实现快速上下车,抬起时可成为搭载士兵的防弹板。车体两侧油箱上部有折叠装甲板,可有效防护两侧直射子弹。跳板及装甲板均由士兵手动铁链提升降落,简单且可靠性好。

59改士兵上下车路线简图

因此车是修旧利废的过渡产品,造价过高是不适宜的,因此对于不重要的功能予以简化。第一,取消潜渡功能。第二,取消三防功能。第三,夜视仪器以从59坦克中获得为主,不单独增加新型夜视仪器。

重量定为36.5吨,如装甲重量增加超出范围,那就减少装甲板厚度,宁可防护降低也要保证人机工程。

因此车内净高以保证穿鞋后1.83m(净高1.m)的士兵乘坐,保证95%的中国士兵可以坐下。中国的63型装甲车可以吐槽的地方很多,但没有说车内高度不够的。这点63做的还是可以的。

士兵在车内承载侧面图

士兵在车内承载俯视图

二装甲防护的确定:

车首采用80mm匀质装甲板,采用与原59同型号装甲钢。安装角度为水平47度,相当于mm的厚度,因防破太差,正面需加装30块爆反装甲,爆反板子为钢制,47度角时相当于14mm装甲,因此首上装甲防穿为mm。

侧装甲为里外双层的仓室结构,双层合计装甲厚度60mm,此外部夹层中放置蓄电池及充电器、压缩饼干和塑料瓶装饮用水、爆炸性物品比如手雷、迫击炮弹等。

顶部装甲为20mm,后部40mm,但后部车门为30mm。

后部仓门处。顶仓门向上开,后门向外开。顶仓门开启的时候作为前装甲给下车步兵提供掩护。两仓门之间车体顶板为可拆卸,便于维修时车内大型零部件进出。此处顶板上方用螺栓固定一挺12.7mm机枪,也可换装榴弹发射器或重型火箭筒,当然也可装轻型反坦克导弹,比如红箭8。如果必要,此处也可安装光电侦察设备。

总体来说,防护还是远超一般装甲人员输送车的。

爆炸反应装甲作用时,反应钢板和冲击波会对伴随步兵产生很大伤害,因此车体两侧及正面加装防爆罩。正面6mm,侧面6mm。正面罩上开有长条形导向排爆孔,阻拦钢板伤人并向上排放气浪,并有减重效果。两侧为保护步兵则不开孔。。

车体后部两侧为新建油仓。每侧油仓均由四个油箱组成。两侧油仓的顶部均有折叠装甲板,车尾也有可折叠装甲板,车后部跳板可立起90度做防护板。发动机顶部在周围装甲板全立起来之后,至发动机顶部平均1.05米左右,可形成为无顶棚的装甲车厢。一方面可给搭载步兵提供防护,另一方面车体后部防护板与载员室后门形成间隔装甲,间隙达2米以上,可削弱破甲弹头威力。

车体后部两侧油仓外侧主装甲厚度为16mm,此装甲板上带有维修门兼排爆门。因对12.7mm穿甲弹近距防护不够可靠,外侧披挂增强装甲。此装甲由6mm钢条,按6mm间距排列焊接而成,防弹力相当于4.5mm板,但重量小于3mm钢板,可大大减缓12.7穿甲弹动能,但这种装甲不能单独使用。此披挂装甲可快速拆卸。载员室侧后方的防护主要靠油箱仓的屏蔽和后方发动机及其上装甲板保护。

车体底部扭杆上方设有地板,地板由1.2mm钢板用螺栓加弹簧胶垫固定在底板上。

车体正面

车体侧面

车体俯视图

车体后视图

三武器配置:

在不改进扭杆悬挂和发动机的情况下,此车没有安装无人炮塔的能力。不是机关炮没用,实在安不了。如有可能,火力越强越好。因此,此车安不了远程火力,但可以安装强大的近距火力以自卫。共有六挺7.62x51中口径机枪和一挺12.7x大口径高机。如果发动机室上方不搭载步兵的话,五挺中口径机枪即够。但如果搭载的话,后侧仓门处两挺机枪因油箱上方折叠钢板阻碍,无法转移到后侧枪架支座上,无法后射,只能向两侧射击。此时,搭载步兵要用车尾机枪射击后方目标。大口径机枪射界较小,只有前方90度范围,主要用于高射,或远处敌火力点。

车长枪位及中间两挺机枪为常设机枪位,采用枢纽式支架与环形枪架相结合,以扩大射界。后仓门机枪是临时机枪位,为单独枢纽式,每挺有侧面与后方两个枪架支座,此为借鉴“纳吉玛乔恩”的做法。车尾机枪也是枢纽式枪架支座,为临时机枪位。

看起来机枪多些,但每挺机枪只有几千美元,与车辆造价或载员生命相比是九牛一毛,每次战斗只要用一次,打伤一个敌人,就已经赚了。如果没有这些机枪,就是纯运输车辆,上不了一线,那它的如耗油大、保养贵、噪音大、无法运物资等缺点就会让人无法忍受,感到此车毫无意义。

四附属设施:

车长仓口两侧有防弹护盾。此护盾对后面机枪射手也有防护作用。在中间机枪位的前后,有备用弹药架,钢板制成,储存7.62弹药,在不影响射界的情况下,对机枪手起到防护的作用。

车前部两侧履带上方正面垂直装甲为80mm,因是垂直装甲,防护较弱。因此此处设有烟雾弹发射器,相当于15mm装甲防护力,总防护95mm比车体首上mm弱了一点。

车体前方及两侧战时均有主格栅装甲,以破坏RPG弹头引信为主。但只靠爆反和格栅尚不足以对付中型反坦克导弹,因此野战中在车首格栅板前加装反导弹格栅,此格栅装甲不以提前引爆弹头为目的,也不为破坏弹头引信,而是以阻拦反坦克导弹的尾翼,使其失去平衡无法引爆弹头为主。对反坦克火箭筒同样有效。但结构单薄,只能抗一发导弹或两发火箭弹即报废,属消耗品。

车体两侧装有夹布橡胶板,主要是为了抑制灰尘。防护主要靠两侧延伸下来的格栅装甲。

车体主格栅装甲为可拆卸的,临战时用螺栓加装。两侧格栅均开有活门,便于检修及拿取物品。为战场检修方便,车体格栅装甲为普通低碳钢材质,40mm宽,4mm厚。此格栅装甲可用于城市巷战。

反导弹格栅装甲因为太长,且影响视线,巷战中不能使用。

后侧油箱外侧也有油箱副格栅装甲,同样有活门可开启。

车体后方,即发动机室上方两侧的油箱内侧装有可拆卸挂载板,由2mm钢板冲压而成,上有多个连接点,可根据需要挂载单兵火箭筒,7.62弹盒,灭火器。后方装甲板则有固定装甲盒,装有7.62弹盒。这些弹药放这既方便拿用,也可作为防护物,减轻子弹伤害。

烟雾弹。车体前面每侧设三排,每排三具烟雾弹发射器,当发现敌导弹时,两侧第一排烟雾弹齐射,共六发,在车前五十米处形成正面60度烟雾带。三排烟雾弹发射器可发射三次。发射器前有九发x2的备弹。

烟雾筒。车后尾保留一只烟雾筒,敌前撤退时施放柴油烟雾迷茫敌射手。

车长位和中部两机枪位可设一遮蔽罩,由1.8mm钢板构成。主要功能有三个:1,是遮阳、遮雨。2,是遮蔽上方高射机枪射击时噪音。3,对空爆弹,空中无人机有一定防护作用。此外,车载机枪可加装消音消焰器。

摄像头。车长和驾驶员均有各自的摄像头,均为四个方向。

车尾后面右侧有步兵电话,车外步兵与车长通话。

车尾上下车踏板支撑装甲箱内置放反坦克地雷。

乘载员。战车分为乘车班和下车载员班。乘员班为两人,车长和驾驶员,一般不下车作战。运输时车长指挥。下车载员班为九人,设一班长及两个组长。下车后班长统一指挥,车长此时为副班长,接受班长指挥。

基本设计完成,现在我们把它代入虚拟实战场景,看效果如何。

虚拟场景:对越反击战。最出名的坦克战斗就是东溪穿插。当时装甲车少,步兵搭载坦克,每辆搭载13~26人不等。在遇到伏击时,步兵来不及下车,一瞬间就死伤80多人,大都是伤亡于越军的轻重机枪之下。如果当时装备此车的话,车发动机上方可搭载6人,折起两侧和后方防弹板后,应该能有效减少直射子弹的伤害。假定有一名士兵受轻伤,失去战斗力自行包扎。其余五名人员可操纵一挺车载机枪和一支冲锋枪、三支半自动反击。

最严酷的场景应该是前车被地雷或陷阱所毁,动弹不得,敌三面火力来袭。一般情况是正面火力较远,以高机压制,左右火力较强。现假设右侧火力最近最强,是主火力点。我车长视情况用前机枪和高机牵制,左侧两挺机枪压制左侧敌人,这样右侧可以集中三挺机枪,一支冲锋枪,一支半自动来对付最致命的敌人。越军老兵多,且地形熟,机枪压制住我方后,随即就会有60或82迫击炮打来,且射击奇准。因此,在两分钟之后,我方在火力压制住敌机枪以后,搭载步兵需马上放下跳板下车,迅速散开,只留车尾机枪掩护。然后左侧只留一名机枪手掩护,车长牵制正面,右面两挺机枪继续压制,班长带其余七名步兵与四名已下车士兵会合,自行或按连排长命令攻占右侧山头。

实际中,在越南东溪这个地方,山道狭窄,战车的所有格栅装甲都必须拆掉,此时中国尚未装备爆炸反应装甲,实际上前方及左右是抵挡不住RPG-7的,甚至RPG-2或美72单兵火箭也抵挡不了。如果此时步兵被压制,越火箭筒手挺近到50-70米处,此车一样会被击毁。所以,这时战车是靠火力来压制的,而不是仅靠装甲。因为机枪射程大于火箭筒,且机枪手视界良好。机枪手的反应速度远快于火箭筒,能先发之人。也许有人会说,当年63式装甲车多安几挺机枪,是不是有同样效果?

如果63装拆掉顶仓门安装57式机枪确实结果会好得多,因为12.7高机反应速度慢,又无防护,射手很容易被打掉。7.62机枪反应会快得多。但问题时越南有二战时期的85mm炮、76mm炮、37mm高炮,近距离还会遇到12.7-14.5重机枪,这些轻装甲车会迅速被这些武器击毁,坚持不了几分钟。伏击战,敌人能放你进来,如果野战,敌炮会拉到山头上,五公里外就将你击毁了,你甚至没能发现目标。

当年,有些62式轻型坦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击毁过,就是现在,除坦克外,有多少装甲车辆前装甲能超过62式?但此战车前装甲远超62式,顶住远程85炮发射的二战穿甲弹打击没问题。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这种重型装甲车可以生存,不仅有厚重的装甲,更是因为有强大的近距火力来自卫。

从以上模拟战例中可以看出。此59改重装甲车的生存力由火力、安全性、防护性综合决定。59改近距火力是普通装甲车的三倍,步战车的一倍。安全性是普通装甲车的一倍,步战车的三倍。装甲防护是普通装甲车的三倍,步战车的两倍。

综合评定:59改战车总体生存力是普通装甲车的三倍,步战车的三倍,是值得改造的。而且59式坦克并不完全是T-54,它的侧装甲很有可能是60mm而不是80mm,总重量是34吨或35吨,而不是T-54的36吨。因此,59式改装比T-54改装更有优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07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