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疫时刻的即时直击与艺术再现光明日报

提要

●报告文学重在“报告”,这是文学艺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式表现,也是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使然

●能否以深邃的思考和新颖的视角引发观众共鸣,是检验抗疫“时代报告剧”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轻骑兵”式的“报告”有其不言而喻的优势,但在疫情结束后经过充分深入思考,应有更为深刻的书写

当前,记录和反映新冠肺炎疫情进展情况的,不仅有传统的日记、诗歌、歌曲、绘画等,也有基于网络平台的短视频、视频网络日志等形式。与虚构形式的文艺作品相比,非虚构的文艺形式能够更加快捷地切近现场、表现对象。而在多种非虚构文艺形式的作品里,“报告”成为其中一个显著的存在。

“报告”在文学领域主要是指报告文学,正如作家茅盾所言,“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题材是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地形象化”。在融媒体时代,“报告”的元素溢出报刊之外,进入其他领域,比如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和元宵节特别节目里出现的“情景报告”,以及各方力量正在筹拍的“时代报告剧”。

报告文学以“轻骑兵”姿态迅速行动起来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万字以内的短篇报告文学大量出现,颇有“轻骑兵”画风重现的情景。“轻骑兵”是对报告文学美学功能的一种形象概括。20世纪30年代,学者周钢鸣说过,报告文学“是迅速反映报道现实的战斗性文学,是文学的轻骑兵”。将报告文学喻为“轻骑兵”,意在强调其制式短小精悍、敏锐直击现实、传播广泛迅速等特点,而这恰似军事轻骑兵的自由机动、灵活英勇。作为“轻骑兵”的报告文学重在“报告”,即通过迅速切入现场、观察体验把握对象、搜集整理素材并撰写成文发表等一系列行动,向受众及时传播有关事件或人物的真实情况。这是文学艺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式表现,也是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使然。

从这些报告文学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抗击疫情是题材聚焦的重心。这就是力求全景式、多视角生动“报告”全国上下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事件或热点人物,着重再现医护人员敬畏生命、患者至上的医者仁心,再现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援建者等社会各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境界,再现作为坚守者角色的武汉民众聚力同心、共克时艰的美德。

对各类医护人员的生动写实,是这个系列报告文学的重要部分。光明日报刊发了作家熊育群创作的人物特写式作品《守护苍生》,描述的是再次成为“公众人物”的钟南山敢医、敢言、敢担当的科学精神和人道良知。另外,还有群像式的人物展现。比如,人民文学杂志刊发晋浩天、章正的《那些匆匆而过的英雄本来如此平常》,记录了生病初愈重回第一线的赵智刚,承受身体极限却笑称口罩勒纹为“天使印记”的王雯等。“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创作的《决战ICU》,聚焦“前线中的前线”——医院ICU室救助危重症患者的援鄂医疗队员,有自制“三级防护”冒险为患者做插管的周晨亮,有“没日没夜坚守”的护士谢得力,有深入“红黄绿病区”的一支支精准善战小分队。张国云的《白衣天使在作战》,着力描述浙江援鄂的“男护士团”、用“超声机器人”隔空诊疗的何强等医护人员。他们是最美“逆行者”,也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援建者,也是系列报告文学的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94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