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既可大白也可小蓝防护调整
7月酷暑,大上海的核酸采样防护措施正在微调。
“对于从事采样操作的人员,按照《新冠病毒核酸采样培训方案》,正确选用防护用品,既可穿隔离衣,也可穿防护服,并重点做好呼吸道防护,落实标准预防措施。”
7月20日下午,第场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市疫情防控核酸筛查专班负责人刘平宣布了“全市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将免费检测服务到年8月31日、市民应每周至少进行1次核酸检测”的决定,又对核酸采样操作人员防护要求,做了新的说明。
“既可穿隔离衣,也可穿防护服”——简单一句话,却是一次有份量的拍板、讲科学的决断。
7月13日下午,气温最高40.9℃,一名“大白”在小区做核酸检测工作时中暑,出现抽筋症状。闵行公安分局吴泾派出所民警张磊路遇后,当即上前,帮她脱下防护服散热,呼叫急救。闵行公安分局供图
采样点直击:“大白”与“小蓝”并存,“防护服里像蒸桑拿”
7月21日,大江东工作室走访黄浦区、杨浦区和虹口区的15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在黄浦区外滩街道置地广场、江西中路公共绿地、久事商务楼、威斯汀酒店、昭通居委河南中路采样点等5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东妹发现,核酸采样员已经脱下医用防护服(即“大白”),换上蓝色隔离衣(即“小蓝”);但在杨浦区和虹口区10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采样员依旧身着“大白”。
威斯汀酒店核酸采样点采样员汪飞告诉大江东,他是19日上午收到通知更换上岗着装的。通知要求,采样员们按照一级防护标准着装,即穿一次性蓝色隔离衣,戴一次性医用帽、一次性医用鞋套和手套、医用面屏及医用N95口罩。据他了解,通知涉及外滩街道绝大多数常态化核酸采样点,“根据风险评估,如果高风险的话,肯定还是‘大白’为主”。
江西中路公共绿地采样点,采样员已换上“小蓝”。尚嵘峥摄
未换装前,上海好几天气温飙升到40度左右。汪飞和同事们在采样亭里把空调开到最低温16度,仍然一身汗。每天工作6小时,闷在防护服里,“浑身湿透,感觉像蒸桑拿”。他和同事交替换班,“一旦坐到采样窗口前,热浪就涌进来。”
26岁的汪飞从安徽来沪打工11年了。今年5月他通过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成为核酸采样员,参加过黄浦区全员社区大筛。露天社区筛查点,7月以前全靠自然风降温,一穿上“大白”就开始冒汗,“就像夏天穿条毛线裤一样,热!”7月,社区筛查点安排冰块降温,同事换班后干脆坐在冰块上休息,流汗太多,“累得站不起来”。
换上“小蓝”,虽还出汗,但没之前那么闷了,采样操作也更方便。“政策随着气候适当调整,很人性化。”汪飞说。
威斯汀酒店核酸采样点,穿着“小蓝”的采样员在工作。尚嵘峥摄
在昭通居委河南中路采样点,采样员赵二娇告诉大江东,他们20日收到通知,可以穿“小蓝”。之前穿“大白”时,她有位同事中暑晕倒,医院。
赵二娇9点上班,穿上“大白”,不出半小时就开始冒汗,“能感觉到里面有水在流”。采样亭空调外机安装有些问题,制冷效果不好。下班脱下“大白”时,里面早已湿透,“汗水都能倒出来,是真难受!”
最近,晚上社区大筛,居委会准备了冰块和冰水,穿着“大白”的她们,直接把冰块放脚下或抱在身上。换了“小蓝”,“不用抱那个大冰块,也能承受了!”
为应对高温,除了换装,部分核酸采样点还调整了运营时间。江西中路公共绿地常态化核酸采样点贴出通知:因天气炎热,将运营时间从9:00-11:30、13:30-17:00调整为12:00-20:00。
天气炎热,部分采样亭调整了运营时间。尚嵘峥摄
医院7月1日起已换装,“2小时换一个N95口罩”
7月21日中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楼南侧,医院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和付费采样点的两个窗口,检测的人络绎不绝。窗口内,负责扫码的和采样的护士身穿“小蓝”,戴着N95口罩、面屏和手套。
“我们采样员7月1日开始就不再穿‘大白’了。不是为了怕高温中暑,而是院感专家做了评估,认为与疫情高峰时期相比,常态化采样工作中遇到阳性患者的概率和感染风险,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应根据其变化特征与规律来动态调整防护等级,避免过度防护。”医院发热门急诊代理护士长李苹说,采样员也可选择穿“大白”。但即便在有空调的采样亭,穿“大白”也远不如“小蓝”舒适,耳朵被遮,外面说话会听不清,容易沟通不畅,大多数采样人员更倾向于穿隔离衣。
医院门诊检测点每天采样人数通常在至人,从6月1日至今,只遇到了一例阳性感染者。
在调整个人防护等级前,医院重新对采样人员开展了一次院感防控规范培训。
医院常态化核酸采样点,7月1日起,采样护士换装“小蓝”。姜泓冰摄
“对奥密克戎的个人防护不要‘层层加码’,不是防护衣物穿戴越多越好。”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认为,规范做好每一步操作,远比穿一件医用防护服更重要:手卫生到位;N95口罩佩戴严密,采样时不能多讲话以免口罩移位而影响密闭性;每隔2小时必须更换口罩,以避免因出汗、移动等影响防护力……
陈尔真还建议,采样人员工作时间应在4小时左右,不宜过长。考虑到隔离衣不能完全隔绝病毒,为防万一,工作结束后马上洗澡。室外采样,要选择通风良好的环境、尽量处于上风口,也很重要。
“科学防控需要平衡考量。常态化疫情防控应该用较小代价,取得最好的防护效果。”陈尔真说,“不能侥幸认为穿了医用防护服、有了更高防护等级,就没有感染风险。如果不能规范使用,比如口罩被汗水打湿,导致防护力降低,风险反而会增加。”
医院采样点的玻璃窗,每隔2小时就有专人消杀,晚上0点结束采样后,还会有一个小时的紫外线照射。
医院门诊核酸采样点的付费采样窗口,有需求的检测者也不少。姜泓冰摄
别了,社区普筛时的满眼“大白”……
降低的,只是一级防护措施,却不能是思想上的放松。
超高温天气席卷全国,多地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记录,超过40℃。与此同时,奥密克戎变异株造成本土病例不断,不得不加大区域核酸筛查频次。6月底以来,各地报告多起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身着“大白”、在户外环境中核酸采样,引发中暑、甚至导致热射病、脑部热损伤的事件。
采样人员到底要不要穿“大白”?在减少感染风险和防止中暑之间的平衡尺度如何把握?
作为各地疫情防控总遵循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对核酸筛查和重点岗位人员防护要求等并无具体规定。年12月修订的《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第二版)》等国家规范中,对核酸采样操作时穿“大白”的二级防护标准,也制定于“奥密克戎”出现之前,高温、室外采样、社区大筛,均是年夏季提出的抗疫新挑战。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也只强调了对低温环境下物体表面的消杀和冷链管理,而没有对高温下防护的强制性规定。
医院附近的户外核酸采样点,采样人员也已不再穿“大白”。受访者供图
“医院病房中救治新冠确诊患者不同,在户外环境从事核酸采样等工作,医用防护服并非‘标配’。”此前,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张文宏团队率先发布研究报告,与医院不谋而合。该院副主任医师王新宇直言,夏日户外环境工作的非采样人员,推荐正确规范佩戴口罩并注意手卫生即可;采样人员在对普通人群采样时,可采用“一级+”的防护措施,即近距离接触时在N95口罩的基础上戴面屏防护,即可有效防止感染。
如今,“既可穿隔离衣,也可穿防护服”——防护规范调整的一小步,也是向以人为本、科学防控迈出的一大步。至今,仍有很多地方明确规定“未穿戴二级防护不得进入采样区”,还有地方将之盲目归为“防控方案第九版的规定”或“上级指示”,强调不能更改。
7月21日晚,青浦区徐泾镇一个居民区,身着小蓝的采样员正在进行全员核酸筛查。姜泓冰摄
别了,社区普筛时的满眼“大白”!
调整的,只是防护措施,但科学防护绝不能放松,诚如专家所言,操作规范、科学应对,远比一件“大白”更重要。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213.html